PSG-323 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卵
津田氏竹節蟲的卵非常大顆約有5mm左右,略呈暗褐色奶瓶狀,很像糞便顏色;成蟲一般在10月初開始產卵,一隻成蟲一生大約可以產下50~70顆卵,卵會和糞便一起散落堆積在林投的葉基,在葉基會堆積糞便與蓄水,葉基週圍形成一個杯狀,也造就一個非常好的孵卵環境,強風也不易帶走在葉基基部的溼氣,加上糞便成為一個保持溫濕度的孵化環境,也因每一葉基的糞便與水氣量並不同(糞便遇水發酵產生微溫),將造成孵化時間的差異,所以一般來說卵期形態很長加上孵化狀況不一,也造成一整年都有孵化若蟲的跡象!
津田氏竹節蟲產卵,每天只產一顆,並不會連續產卵,一般卵(較大部份)約在70~150日(約3~5個月)孵化,如果整顆卵泡在海水中約2/3沉在水裡,卵的進氧量降低,將會順延孵化時間!也提高了登陸再孵化的機會,自然界的安排真是微妙!
若蟲
前幾齡的若蟲為淺綠色,隨著齡期的增加而出現不同顏色的個體,且頭部呈現黃色之獨特色彩,且剛蛻皮的個體腹部通常是消扁的,需經過一段時間進食尾部才會豐滿,本種若蟲、成蟲均攝食林投(露兜樹科)之葉片為食;會先啃食林投葉背的倒刺,再吃葉脈!發生地皆為濕度較高,海風較小之場所,經過6次的蛻皮才會由若蟲變成蟲,因為它屬於夜行性昆蟲,較多的活動幾乎都集中在清晨4~6點(拂曉)或落日6~8點(剛轉暗)這兩個時段;產生像覓食.蛻皮…活動
津田氏竹節蟲有一個很特別的嗜好喔!就是若蟲在三齡前蛻完皮後,會習慣回頭吃掉蛻皮,據觀察推測,所有的昆蟲在剛蛻完皮是最脆弱的時候,也最容易被攻擊,津田氏竹節蟲在三齡前的若蟲是沒有防禦或嚇敵能力,所以在蛻完皮之後便把自己的蛻皮吃掉,一來可以防止天敵發現自己行蹤,二來剛蛻下的皮仍有很多養分可再利用攝取!
成蟲
津田氏竹節蟲,台灣目前只發現雌蟲,尚未有雄蟲之發現記錄(雄蟲可能會在何處?或許還在大洋洲,或許有一天會登陸台灣!),行孤雌生殖,雌蟲體長10~11公分,全長(含腳)13~15公分;體色墨綠色,成體翅膀會由綠轉黃褐色,占腹部二分之一;腿部脛節呈褐綠色,跗節則是綠色且具有吸盤,肢節具有再生能力。
會變色的竹節蟲:可能嗎? 憲哥曾在2008年6月底在綠島發現有藍綠色的大頭竹節蟲,如照片所示!所以憲哥就特別觀察這獨特的個體!(太像澳洲大頭竹節蟲了)到了晚上再觀察,發現體色是偏綠的(幾乎看不出藍色元素),這讓我想起在墾丁有看過在昏暗且枯黃林投葉裡躲了一隻咖啡色的大頭竹節蟲,所以當下想到這與光應該有很大的關聯!簡單的說:一般光線下呈墨綠,持續強光下會偏藍,長期昏暗下會偏褐色! 但這是大膽假設!絕對跟光線與環境及基因有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與環境融為一體的"擬態"
超獨特的代表--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大頭屬竹節蟲有以下十大特色:
1.艷麗的外表色彩:藍綠,翡翠綠,墨綠....
2.變色體表:體表顏色會隨環境改變,需要略長時間,不像變色龍快速!
3.噴射防禦液:具有薄荷+綠油精混合的味道,為白色乳汁防禦液
4.靠洋流散播:卵可以飄洋過海,千里傳播!! 台灣→綠島→日本
5.再生能力:足部斷掉可以再生
6.孤雌生殖:最具代表性的孤雌代表
7.多種逃生策略:多達4~5種
8.附節具有吸盤:才能在大風下吸住革質光亮的露兜葉
9.充分利用蟲體工學的露兜樹 : 食(吃葉部),衣(顏色保護,葉凹保護腹部),住(住在葉凹處),行(在葉凹中前進,後退會用滑的),育(卵下在葉基部)樂(往葉尖方向爬,身體重量會讓葉尖下垂,可垂降到旁邊的露兜樹)
10.會溜滑梯的竹節蟲: 遇危險則鬆前腳,腳內縮,靠身體重量從葉凹往下滑